我用残损的手掌
一、导入:
师:在我们龙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,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,他叫——任常伦。(课件出示照片及简介)
当日军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,当家乡的父老遭到敌寇的凌辱,有人扛起枪杆打击侵略者,也有人拿起笔杆奋起抗争。让我们走近深陷牢狱的戴望舒,看文弱的他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片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,听诗人的他用嘶哑的喉咙吟唱一首感人肺腑的游子吟——
(师板书课题作者)
二、听游子吟
1.教师激情朗诵全诗。
2.生自由朗读诗歌。
三、品诗人情
师:(出示照片)戴望舒——民国四大才子之一,他在这首诗中是如何抒情的呢?我们先看他摸索到的这些地方。(师板书“摸索” )
课件出示:
摸索→长白山
那辽远的一角
师:老师想知道,红色字体的地方是按什么顺序摸索的?
生:从南向北。
师:那你判断他的家乡在哪边?
生:南方。
师:为什么?
生:这五个地方有三处是南方的。
师:他的家乡确实是在南方。老师还想知道,诗人透过字体表面的摸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不要急于回答,再读诗歌,先独立思考,一会儿小组内交流分享。
小组交流后每组派一代表上台板书探讨结果,师提示板书时只写词语。
几生分别板书:悲愤、光明、希望、耻辱、热爱、信心
师:哪位同学写的“悲愤”?你从哪里体会到悲愤的情感?
生:手指沾了血和灰,手掌沾了阴暗。
师:你能把这种悲愤读出来吗?
师:齐读这两句。全班齐读。
师:哪位同学写的“耻辱”?说一说?
生读: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,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;江南的水田,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,那么软……现在只有蓬蒿。
师:物犹如此,人何以堪?
课件出示: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。
师:这句话和诗中有什么不同?
生:少了“该”字。
师:意思有变化吗?
生:“该”是说本来是,现在被日军侵占了。
师:那,“该”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?
生:痛苦、悲愤、无奈、屈辱
师: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读出来。生读这句话。
师再请其他同学读,读好“该”字。
课件出示图片:当年被日军占领的龙口
师:你看到了什么?
生:断壁残垣,惨不忍睹。
出示文字:这一片土地该是我的家乡。
师:你心中怀有怎样的感情?你悲愤吗?带着你的感情读这句话。
师引导启发多名学生反复读这句话。
一生读得慢条斯理。
师问:面对敌军对家乡的践踏,我们就忍了吧!
此生摇头。
师:那就把你的忍无可忍、无须再忍读出来!
此学生再读,比上一次有进步。
师评:你是个男子汉!
一生读得很有激情。师说:再读一遍,老师喜欢你的声音!
此学生再读,读得更投入。
师:还有同学写的“热爱”“光明”“希望”“信心”等词语,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?
生:17——26行。
师:老师想听同学们读这部分,用你们的声音传达出热爱、希望 和信心。
生齐读这部分。
师小结并板书:总的来说,诗人抒发了对侵略者的——恨,对祖国家乡的——爱。
四、师:1942年,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相持阶段,戴望舒走出了寂寥的雨巷,在阴暗潮湿的牢狱里,用笔杆顽强抗争。
出示诗歌:戴望舒《狱中题壁》
如果我死在这里, 朋友啊,不要悲伤,
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。
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,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,
他怀着的深深仇恨,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.
当你们回来,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,
用你们胜利的欢呼,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.
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, 曝着太阳,沐着飘风:
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,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。
最后师生分角色合作朗诵《我用残损的手掌》。(读前分好任务,教师,一男生,一女生,全班。)
评论